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结构及工作原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于196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IABP作为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已应用50年。IABP早期主要用于心脏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患者的循环支持,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切开血管植入主动脉内球囊。20世纪80年代经皮穿刺技术的出现使IABP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危PCI患者的循环支持。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于196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IABP作为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已应用50年。IABP早期主要用于心脏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患者的循环支持,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切开血管植入主动脉内球囊。20世纪80年代经皮穿刺技术的出现使IABP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危PCI患者的循环支持。主要起到的作用包括:提高冠状动脉血流及血压、脑及终末器官的灌注、系统灌注压,降低后负荷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每搏量增高至前负荷降低,心排血量增加亦可改善二尖瓣反流及室间隔运动障碍。IABP临床应用广泛,是首选的左室辅助装置之一。

IABP的工作原理

      IABP通过动脉系统将一根带气囊的导管置入到降主动脉内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在心脏舒张期气囊充气,在心脏收缩期前气囊排气,起到辅助心脏的作用。

      IABP球囊在舒张早期主动脉瓣关闭之后立即充气,导致升主动脉内舒张压升高,从而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增高,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在等容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前瞬间快速排空气囊,产生“空穴效应”,使主动脉压力下降,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脏射血阻力减少,降低室壁张力,减少心脏做功及心肌耗氧量(图1)。

                                                   图1
      IABP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包括:①降低左室后负荷,减轻心脏做功:左室收缩压和射血阻力降低约10%~20%;左室舒张末容量下降20%,心排血量增加10%~20%[心脏指数大约增加0.5L/(min.m2)],心肌耗氧量降低约10%;②提高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③全身重要器官血流灌注增加:肾血流增加19.8%、肝35%、脾47%,稳定循环状态,改善微循环,增加尿量。④降低右房压及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降低,对右心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IABP的组成

      IABP的组成由双腔气囊导管、驱动控制系统、压力检测系统构成(图2)。

                                                            图2
      双腔气囊导管:主动脉内气囊采用高分子材料聚氨酯制成(图3),囊壁薄而透明,具有良好的柔软度。双枪气囊导管除与气囊相通的管腔外,其中心腔可通过J型导引钢丝且可用于监测主动脉内压力。应根据身高选择型号适合的气囊导管。一般而言,身高<152cm、152~163cm、163~183cm和>183cm的患者应分别选择25ml、34ml、40ml和50ml的球囊导管。用于儿童的球囊有2.5ml、5.0ml、12.0ml和20ml。

                                                           图3
      驱动控制系统由电源和蓄电池、驱动系统-氦气、监测系统、调节系统、触发系统构成。

      IABP的触发模式包括:心电触发、压力触发、起搏信号触发、内触发。心电触发:为最常用触发模式,常选择一个R波高尖,T波低平的导联,可用于房颤心律。压力触发:常用于各种原因心电触发不能有效触发时,常要求收缩压>50mmHg,脉压差>20mmHg时,不建议用于不规则的心律。起搏器触发:用于心房、心室及房室起搏(100%起搏频率)。内触发(固定频率):用于病人不能产生心脏输出,自动状态为80/min,可用于收缩压<50mmHg时。